close

4年前,麥特戴蒙在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的「天才雷普利」(The Talented Mr. Ripley, 1999)
片中飾演為上流社會演奏的年輕鋼琴師,因為假造普林斯頓的學歷而獲得船業大亨的委託,
前往歐洲規勸兒子狄奇(裘德洛)回美繼承家業。雷普利羨慕狄奇也喜歡狄奇,
狄奇卻對他不屑一顧,「我一直認為即使是個冒充的大人物也比個真實的小人物要強多了」,
就在這種力爭上游的心情下,雷普利殺死狄奇,開始冒充狄奇的身分,過著狄奇的生活。
故事的最後,雷普利的假身分眼看即將被拆穿,他又親手勒死了無意間知情的同性戀人。
電影並沒有告訴觀眾雷普利的下場,但在美國推理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
(Patricia Highsmith)的系列原著中,雷普利不僅逃過法網的制裁,後來還發了財、
娶了太太,定居法國南部。



  不過,這已經是20年後的事了。其間雷普利曾因掏空一家大公司而面臨被發現的危機,
這是1970年出版的系列第二本「地下雷普利」(Ripley Underground)的情節;
到了1974年出版的第三本「雷普利的遊戲」(Ripley's Game),已經金盆洗手多年的雷普利,
遭到老搭檔要脅必須幫忙幹掉生意上的仇家,而他不願自己動手,於是便設計讓罹患絕症的鄰居
強納森為了錢幫他殺人。第三本小說曾在1977年由德國導演溫德斯改編成「美國朋友」
(The American Friend),飾演雷普利一角的是以「逍遙騎士」(Easy Rider, 1969)
聞名的美國演員丹尼斯哈潑(Dennis Harper),不過海史密斯本人據說非常討厭這個充滿
溫德斯典型公路電影趣味的版本。



  將雷普利系列改編成電影的嘗試不曾斷過。麥特戴蒙的「天才雷普利」並不是第一次,
早在1960年的法國片「陽光普照」(Purple Noon)中,當時的銀幕偶像亞蘭德倫就詮釋過
青年雷普利的角色。同樣地,「雷普利的遊戲」在事隔多年後也出現了重拍的版本,
不過這個完成於2001年的重拍版本,除了同樣是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之外,和1999年問世的
「天才雷普利」在製作上一點關係也沒有。「天才雷普利」的製片公司米拉馬克斯當時祇買了
第一本小說的電影版權,第三本小說的電影版權則是由新線公司(New Line,隸屬於時代華納集團)
創立於1992年的子公司優線(Fine Line)所取得。


優線的製片主軸強調角色、故事和作者,製片預算控制在1200萬至1500萬美元之間,
顯然比不上「天才雷普利」4000萬美元的預算。於是優線在英國的製片主管找上了義大利製片公司
開托亞(Cattleya)合作投資,以3000萬美元的預算開拍「雷普利的遊戲」(中文片名為「魔鬼雷普利」),
找來久未拍攝劇情片的義大利女導演莉莉安娜卡瓦尼(Liliana Cavani)執導演筒。
如今以劇場為重心的卡瓦尼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1974年由狄鮑嘉(Dirk Bogart)和夏洛特蘭普林
(Charlotte Rampling)主演的英語片「狂愛」(The Night Porter)。電影描述納粹軍官在戰後
和當年集中營裡被他強暴的小女孩重逢,原本亟欲擺脫過去陰影的兩人卻陷入不可自拔的狂戀中。
這部根據集中營倖存者的經驗所虛構的異色作品在商業上大獲成功,但同時也招來女性主義者的大加撻伐。




   馬可維奇飾天才雷普利 利誘強納森幫他去殺人



  導演敲定之後最大的問題是,找誰來飾演二十年後的天才雷普利呢?答案是看似一般人的平和外表、
卻能製造出毛骨悚然氣氛的約翰馬可維奇(John Malkovich)。馬可維奇的銀幕形象不脫邪惡(「危險關係」)
、變態(「火線大行動」)、扭曲(「致命化身」)與偏執(「我和吸血鬼有約」),奇妙的是,
馬可維奇總是能夠讓觀眾對這些壞角色產生某種程度的認同感,因此當電影公司宣布由他出演雷普利一角之後,
不少影評人便表示對這部新片抱著高度期待。事實上,馬可維奇早在80年代便有意重拍雷普利,
祇是這個構想始終沒有付諸實行。不過這次的重拍倒是讓他小小地過了一下導演癮,由於卡瓦尼必須趕回
羅馬監督史卡拉第歌劇院的彩排,因此最後一周在柏林街頭的拍攝是由馬可維奇代為完成。



  和馬可維奇演對手戲的道格瑞史考特(Dougray Scott)就是「不可能的任務2」裡面那個大反派,
到了「魔鬼雷普利」成了一個為了妻小的將來而答應殺人的居家男人。雷普利將強納森拖下水,是因為曾在社交
場合中遭強納森羞辱。但是在老搭檔利誘強納森第二次殺人時,他不僅強力反對,甚至出手幫了強納森一把。
海史密斯無意把雷普利描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,但雷普利也絕對不是那種良心發現後放下屠刀的角色。
對於玩弄強納森的這場心靈遊戲,在第一次殺人成功後就告結束;到了第二次,就違反雷普利自己的遊戲規則:
「我討厭殺人,祇有在必要的時候才這麼做。」



   道格瑞史考特飾強納森 為錢當殺手連命也丟了



  雷普利的性傾向就和他的道德觀一樣曖昧不明。倒數第二場戲是他發現殺手闖入強納森家中的場面。
這場戲的鏡頭是全知的,觀眾在快速剪接中看到雷普利開槍撂倒兩個殺手,沒想到第三個殺手從地上爬起來
朝雷普利開槍,就在那個時候強納森站了起來,擋在雷普利前面,中彈身亡。同樣的一個場面,在雷普利事後
前往聆聽妻子的演奏會時,又以主觀鏡頭搬演了一遍:雷普利看到第三個殺手朝自己開槍,還來不及反應,
強納森已經中彈,就在那一刻,強納森露出欣慰的微笑。鏡頭轉到劇場中的雷普利,他也微笑了。
一個靠犯罪致富的兇手和一個不久於人世的病患,在殺人的過程中找到祇有對方才能體會的情誼,
雖然「魔鬼雷普利」並沒有「天才雷普利」那麼明顯的同性戀氣息,但卡瓦尼多少透過上述那場戲點
到雷普利的那一面。



  無論是導演、演員、攝影、剪接或配樂(Ennio Morricone,「四海兄弟」和「教會」),
「魔鬼雷普利」都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。不過原本預定在2002年10月上映的日期卻一直延宕,
直到2003年春天才陸續在歐洲上映,至於美國本土則要遲至7月才展開。這是由於優線原本寄望頗高的
德國發行公司竟然在2002年5月宣告破產,導致(美國)國內的發行成為這部電影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,
然而這也意味如果國內票房不盡理想,那麼這部電影的失敗就要算在優線國內部的頭上。就是在這種
內部政治的考慮下,「魔鬼雷普利」才會拖到近期才上市。看來這部電影的命運實在不甚樂觀。

(新新聞 http://www.new7.com.tw)



http://www.in-movie.com/news/news01.htm?n_id=647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un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